> 文章列表 > 经营软件公司五年,从外包到SaaS的踩坑笔记

经营软件公司五年,从外包到SaaS的踩坑笔记

经营软件公司五年,从外包到SaaS的踩坑笔记

摘要

经营公司已有五年,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停滞,现在正在转型为一家SaaS公司。虽然曾经迷茫过,但现在我深感庆幸当初成立公司的决定,并由衷感激所有支持我坚持下来的家人和朋友。封面展示了我的合伙人在西藏拍摄的照片,令人赞叹它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踩了不少坑,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下是我们的采坑笔记,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开公司的两个误区

虽然许多人想通过创业赚钱,但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难以实现盈利。要想开公司赚钱,首先需要具备经营一家公司的能力。同时,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其他行业很美好,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其他行业同样面临的困难;二是认为自己能做好所有事情,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如果您擅长制造业,那就专注于做好制造,并减少试错的成本,除非您有足够多的钱可供浪费。

关于管理

不要过度管理一个创业公司。个人认为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公司单纯把管当成了管理,忽略了理。所谓理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符合事物的基本原理。

跟员工沟通梦想前,先把钱给到位,活才能到位。没有落袋为安,跟谁不是干?最好的管理规则是向游戏设计者学习,没有强制的管理,但你却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

作为创始人,要尊敬你的合伙人和工程师。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多少个深夜骂你一千遍,但第二天起来还是待你如初恋。工程师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猴子之间的差距还大。有些工程师真的培养不起来,但另外有一些,能成长得很快。招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遇到不合适的工程师,或者入职后摆烂的,也要及时开掉。

关于合作

和强势方合作,哪怕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在稀缺资源面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推翻合作基础,最好的合作前期是自己越做越强。所以我们慢慢转型做了SaaS。

关于SaaS

SaaS不同于平台业务,而是一项服务业务。它需要耗费时间、投入大量资源,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过于缓慢、繁琐,而软件公司也难以胜任。它需要积累稳定的客户群体并持续收取服务费用,时间越久,成长越快,复利增长的效果更加显著。

SaaS产品需要经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满足大多数通用需求,然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将SaaS打造为PaaS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旦客户群体达到足够规模,就可以围绕客户开展更多的增值业务。

SaaS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优先考虑是否提供了客户所需的功能,其次是使用效率是否够高。使用门槛是否太高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易用性才是关键。

其他经验

大和强是两码事。大不是目的,强才是。

国内的创业者特别喜欢以规模论英雄,哪个公司收入高,那它就是优秀公司。怎么做大规模?在有 VC 加持的情况下,创业者的路径是扩销售,通过销售来维持增长,但那种增长,很可能是一种低质量的增长,这需要创业者自己头脑清楚,深谋远虑,特别是在今年。

一些创业者,好面子,追求无序扩张和虚假繁荣,希望做大规模,快速上市,往后,类似的路会越来越窄。老老实实做产品,这永远是最好的路径。

小步试错、慢慢迭代

互联网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如果你的产品不能与众不同,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在创业之初,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产品的差异化。通过开发最小可行版本来验证需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避免过度开发,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不要掉入流量陷阱

现在流量红利消失,流量成本巨高,我们不能在像以前一样疯狂得去追逐流量了,否则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会亏死。严重依赖流量的公司,就像猎人一样,每天早上提着猎枪出门,日落而归。手上可能有物,也可能没有,不确定性很强。其实在大城市你能服务好几个小区,这生意就应该很不错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经营软件公司五年的心得体会。这五年里,我们经历了从外包到SaaS的转型,踩了不少坑,但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对正在创业或者想要创业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关问题:

1. 你认为开公司最常见的两个误区是什么?

2. 作为创始人,你觉得管理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

3. 为什么说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你有哪些合作的经验分享?

4. 你如何看待SaaS业务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相关答案:

1. 开公司最常见的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其他行业很美好,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其他行业同样面临的困难;二是认为自己能做好所有事情,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如果您擅长制造业,那就专注于做好制造,并减少试错的成本,除非您有足够多的钱可供浪费。

2. 作为创始人,管理公司最重要的是:

不要过度管理一个创业公司。个人认为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公司单纯把管当成了管理,忽略了理。所谓理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符合事物的基本原理。跟员工沟通梦想前,先把钱给到位,活才能到位。最好的管理规则是向游戏设计者学习,没有强制的管理,但你却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

3.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和强势方合作,哪怕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在稀缺资源面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推翻合作基础,最好的合作前期是自己越做越强。所以我们慢慢转型做了SaaS。

4. 看待SaaS业务:

SaaS不同于平台业务,而是一项服务业务。它需要耗费时间、投入大量资源,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过于缓慢、繁琐,而软件公司也难以胜任。它需要积累稳定的客户群体并持续收取服务费用,时间越久,成长越快,复利增长的效果更加显著。SaaS产品需要经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满足大多数通用需求,然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将SaaS打造为PaaS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思维拓展:

各位朋友,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大家对经营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创业路上充满挑战,但也有无限可能。记得要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不断试错和迭代,相信你也能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如果你对某个环节还有疑问,欢迎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成长!

感谢阅读,下次分享再见!

经营软件公司五年,从外包到SaaS的踩坑笔记

文章目录

  • 摘要
  • 开公司的两个误区
  • 关于管理
  • 关于合作
  • 关于SaaS
  • 其他经验
    • 大和强是两码事。大不是目的,强才是。
    • 小步试错、慢慢迭代
    • 不要掉入流量陷阱

经营软件公司五年,从外包到SaaS的踩坑笔记

摘要

经营公司已有五年,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停滞,现在正在转型为一家SaaS公司。虽然曾经迷茫过,但现在我深感庆幸当初成立公司的决定,并由衷感激所有支持我坚持下来的家人和朋友。封面展示了我的合伙人在西藏拍摄的照片,令人赞叹它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踩了不少坑,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下是我们的采坑笔记,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开公司的两个误区

虽然许多人想通过创业赚钱,但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难以实现盈利。要想开公司赚钱,首先需要具备经营一家公司的能力。同时,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其他行业很美好,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其他行业同样面临的困难;二是认为自己能做好所有事情,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如果您擅长制造业,那就专注于做好制造,并减少试错的成本,除非您有足够多的钱可供浪费。

关于管理

不要过度管理一个创业公司。个人认为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公司单纯把管当成了管理,忽略了理。所谓理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符合事物的基本原理。

跟员工沟通梦想前,先把钱给到位,活才能到位。没有落袋为安,跟谁不是干?最好的管理规则是向游戏设计者学习,没有强制的管理,但你却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

作为创始人,要尊敬你的合伙人和工程师。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多少个深夜骂你一千遍,但第二天起来还是待你如初恋。工程师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猴子之间的差距还大。有些工程师真的培养不起来,但另外有一些,能成长得很快。招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遇到不合适的工程师,或者入职后摆烂的,也要及时开掉。

关于合作

和强势方合作,哪怕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在稀缺资源面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推翻合作基础,最好的合作前期是自己越做越强。所以我们慢慢转型做了SaaS。

关于SaaS

SaaS不同于平台业务,而是一项服务业务。它需要耗费时间、投入大量资源,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过于缓慢、繁琐,而软件公司也难以胜任。它需要积累稳定的客户群体并持续收取服务费用,时间越久,成长越快,复利增长的效果更加显著。

SaaS产品需要经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满足大多数通用需求,然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将SaaS打造为PaaS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旦客户群体达到足够规模,就可以围绕客户开展更多的增值业务。

SaaS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优先考虑是否提供了客户所需的功能,其次是使用效率是否够高。使用门槛是否太高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易用性才是关键。

其他经验

大和强是两码事。大不是目的,强才是。

国内的创业者特别喜欢以规模论英雄,哪个公司收入高,那它就是优秀公司。怎么做大规模?在有 VC 加持的情况下,创业者的路径是扩销售,通过销售来维持增长,但那种增长,很可能是一种低质量的增长,这需要创业者自己头脑清楚,深谋远虑,特别是在今年。

一些创业者,好面子,追求无序扩张和虚假繁荣,希望做大规模,快速上市,往后,类似的路会越来越窄。老老实实做产品,这永远是最好的路径。

小步试错、慢慢迭代

互联网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如果你的产品不能与众不同,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在创业之初,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产品的差异化。通过开发最小可行版本来验证需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避免过度开发,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不要掉入流量陷阱

现在流量红利消失,流量成本巨高,我们不能在像以前一样疯狂得去追逐流量了,否则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会亏死。严重依赖流量的公司,就像猎人一样,每天早上提着猎枪出门,日落而归。手上可能有物,也可能没有,不确定性很强。其实在大城市你能服务好几个小区,这生意就应该很不错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