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C语言数据解析笔记】大端和小端格式解析数据避坑(用内存地址的方式进行大小端转换)

【C语言数据解析笔记】大端和小端格式解析数据避坑(用内存地址的方式进行大小端转换)

【C语言数据解析笔记】大端和小端格式解析数据避坑(用内存地址的方式进行大小端转换)

【C语言数据解析笔记】大端和小端格式解析数据避坑(用内存地址的方式进行大小端转换)

在串口等数据解析中 难免遇到大小端格式问题

什么是大端和小端

所谓的大端模式,就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所谓的小端模式,就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简单来说:大端——高尾端,小端——低尾端

举个例子,比如数字 0x12 34 56 78在内存中的表示形式为:

1)大端模式:

低地址 -----------------> 高地址

0x12 | 0x34 | 0x56 | 0x78

2)小端模式:

低地址 ------------------> 高地址

0x78 | 0x56 | 0x34 | 0x12

可见,大端模式和字符串的存储模式类似。

数据传输中的大小端

比如地址位、起止位一般都是大端格式
如:
起始位:0x520A
则发送的buf应为{0x52,0x0A}

而数据位一般是小端格式(单字节无大小端之分)
如:
一个16位的数据发送出来为{0x52,0x0A}
则对应的uint16_t类型数为: 0x0A52

而对于浮点数4.0f 转为32位应是:
40 80 00 00

以大端存储来说 发送出来的buf就是依次发送 40 80 00 00

以小端存储来说 则发送 00 00 80 40

由于memcpy等函数 是按字节地址进行复制 其复制的格式为小端格式 所以当数据为小端存储时 不用进行大小端转换
如:

uint32_t dat=0;
uint8_t buf[]={0x00,0x00,0x80,0x40};memcpy(&dat,buf,4);float f=0.0f;f=*((float*)&dat); //地址强转printf("%f",f);

或更优解:

   uint8_t buf[]={0x00,0x00,0x80,0x40};   float f=0.0f;memcpy(&f,buf,4);

而对于大端存储的数据(如HART协议数据 全为大端格式) 其复制的格式仍然为小端格式 所以当数据为小端存储时 要进行大小端转换
如:

uint32_t dat=0;
uint8_t buf[]={0x40,0x80,0x00,0x00};memcpy(&dat,buf,4);float f=0.0f;swap32(&dat); //大小端转换f=*((float*)&dat); //地址强转printf("%f",f);

或:

uint8_t buf[]={0x40,0x80,0x00,0x00};memcpy(&dat,buf,4);float f=0.0f;swap32(&f); //大小端转换printf("%f",f);

或更优解:

uint32_t dat=0;
uint8_t buf[]={0x40,0x80,0x00,0x00};float f=0.0f;dat=(buf[0]<<24)|(buf[0]<<16)|(buf[0]<<8)|(buf[0]<<0)f=*((float*)&dat);

总结

固 若数据为小端格式 则可以直接用memcpy函数进行转换 否则通过移位的方式再进行地址强转

对于多位数据 比如同时传两个浮点数 则可以定义结构体之后进行memcpy复制(数据为小端格式)

对于小端数据 直接用memcpy写入即可 若是浮点数 也不用再进行强转

对于大端数据 如果不嫌麻烦 或想使代码更加简洁(但执行效率会降低) 也可以先用memcpy写入结构体之后再调用大小端转换函数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结构体必须全为无符号整型 浮点型只能在大小端转换写入之后再次强转 若结构体内采用浮点型 则需要强转两次

所以对于大端数据 推荐通过移位的方式来进行赋值 然后再进行个别数的强转 再往通用结构体进行写入

多个不同变量大小的结构体 要主要字节对齐的问题
可以用#pragma pack(1) 使其对齐为1
但会影响效率

大小端转换函数

直接通过对地址的操作来实现 传入的变量为32位的变量
中间变量ptr是传入变量的地址

void swap32(void * p)
{uint32_t *ptr=p;uint32_t x = *ptr;x = (x << 16) | (x >> 16);x = ((x & 0x00FF00FF) << 8) | ((x >> 8) & 0x00FF00FF);*pt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