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应该坚持自身发展的逻辑,要保持克制
无疑,华为在造车上是克制的。纵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手机销量锐减的大背景下,纵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各色手机厂商都在投身到造车的洪流里的时刻,纵然是在这样一个造车领域的洗牌依然进行过多轮的时刻,华为毅然决然地决定着它不会造车。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财报沟通会上的表态以及任正非签发的最新一版《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里看出一丝端倪。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从2020年10月30日,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的表态上,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王军表示,「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才是华为的战略。可见,在造车的问题上,华为的态度是一贯的,同样是克制的。
认识到华为在造车问题上保持克制的内在逻辑,不仅仅让我们对于华为的在造车问题上的策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样可以让我们对于造车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华为对造车为何如此「免疫」,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华为在造车上的内在逻辑。
造车,并不符合华为的战略
如果对当下的造车进行形容的话,或许,它更多地是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会看到那么多的玩家会投身到造车的行列里,我们之所以会看到那么多的手机制造厂商投身到造车的洪流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造车行业里涌动着的热钱。
换句话说,所谓的造车,只不过是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的游戏。它的衍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当中,资本始终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如果仅仅只是以造车来赢得资本市场的还珠,如果仅仅只是以造车来填补手机市场份额下降的空白,那么,等到资本市场的红利不再,等到造车市场份额减少,造车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难题。
如果仅仅只是以资本的角色来定义造车的话,势必是与华为整体的发展战略有相悖之处的。投身到造车的行列里,就预示着华为和其他的手机制造厂商是同一个水平,就预示着华为走上了一条和资本相对应的发展道路。很显然,这样一种做法是不符合华为整体的发展战略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华为在造车上的克制,甚至是对于造车的高度「免疫」。
造车,并不符合华为的自我定位
一直以来,华为都将自身定义成为一个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和打造者的角色。无论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在业已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几乎都是如此。尽管华为在手机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华为之所以会有如此重要的成就,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它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手机业务上,而是因为华为早前在基础设施的构建和打造上的积累才有了在手机业务上的厚积薄发。
在看待造车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遵循这样一种逻辑。不得不说,造车的确是可以填补手机销量下降的空白,甚至可以让华为暂时度过难关。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这显然是不符合长久以来华为对于自身的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和打造者的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