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io(说标题不够长)

io(说标题不够长)

io(说标题不够长)

io多路复用

select

1. select 调用需要传入 fd 数组,需要拷贝一份到内核,高并发场景下这样的拷贝消耗的资源是惊人的。(可优化为不复制)

2. select 在内核层仍然是通过遍历的方式检查文件描述符的就绪状态,是个同步过程,只不过无系统调用切换上下文的开销。(内核层可优化为异步事件通知)

3. select 仅仅返回可读文件描述符的个数,具体哪个可读还是要用户自己遍历。(可优化为只返回给用户就绪的文件描述符,无需用户做无效的遍历)

poll

它和 select 的主要区别就是,去掉了 select 只能监听 1024 个文件描述符的限制。

epoll 主要就是针对select这三点进行了改进。

1. 内核中保存一份文件描述符集合,无需用户每次都重新传入,只需告诉内核修改的部分即可。

2. 内核不再通过轮询的方式找到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而是通过异步 IO 事件唤醒。

3. 内核仅会将有 IO 事件的文件描述符返回给用户,用户也无需遍历整个文件描述符集合。

大白话总结一下。

一切的开始,都起源于这个 read 函数是操作系统提供的,而且是阻塞的,我们叫它 阻塞 IO

为了破这个局,程序员在用户态通过多线程来防止主线程卡死。

后来操作系统发现这个需求比较大,于是在操作系统层面提供了非阻塞的 read 函数,这样程序员就可以在一个线程内完成多个文件描述符的读取,这就是 非阻塞 IO

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读取就需要遍历,当高并发场景越来越多时,用户态遍历的文件描述符也越来越多,相当于在 while 循环里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系统调用。

后来操作系统又发现这个场景需求量较大,于是又在操作系统层面提供了这样的遍历文件描述符的机制,这就是 IO 多路复用

多路复用有三个函数,最开始是 select,然后又发明了 poll 解决了 select 文件描述符的限制,然后又发明了 epoll 解决 select 的三个不足。

多路复用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用一个线程就可以监控多个文件描述符。

这显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路复用产生的效果,完全可以由用户态去遍历文件描述符并调用其非阻塞的 read 函数实现。而多路复用快的原因在于,操作系统提供了这样的系统调用,使得原来的 while 循环里多次系统调用,变成了一次系统调用 + 内核层遍历这些文件描述符。

参考 IO 多路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