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 花式遍历二叉树
      • 翻转二叉树
        • [226. 翻转二叉树](https://leetcode.cn/problems/invert-binary-tree/)
      • 填充节点的右侧指针
        • [116. 填充每个节点的下一个右侧节点指针](https://leetcode.cn/problems/populating-next-right-pointers-in-each-node/)
      • 将二叉树展开为链表
        • [114. 二叉树展开为链表](https://leetcode.cn/problems/flatten-binary-tree-to-linked-list/)

⚠申明: 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要引用,请标注链接地址。 全文共计3545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更多学习内容, 欢迎👏关注👀【文末】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不懂开发的程序猿
个人网站:https://jerry-jy.co/

花式遍历二叉树

翻转二叉树

226. 翻转二叉树

给你一棵二叉树的根节点 root ,翻转这棵二叉树,并返回其根节点。

// 用「遍历」的思维模式
class Solution {public TreeNode invertTree(TreeNode root) {// 遍历二叉树,交换每个节点的子节点traverse(root);return root;}private void traverse(TreeNode root){if(root == null) return;/ 前序位置 /// 每一个节点需要做的事就是交换它的左右子节点 TreeNode temp = root.left;root.left = root.right;root.right = temp;// 遍历框架,去遍历左右子树的节点traverse(root.left);traverse(root.right);}
}

可以用 invertTree(x.left) 先把 x 的左子树翻转,再用 invertTree(x.right)x 的右子树翻转,最后把 x 的左右子树交换,这恰好完成了以 x 为根的整棵二叉树的翻转,即完成了 invertTree(x) 的定义。

// 用「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
class Solution {// 定义:将以 root 为根的这棵二叉树翻转,返回翻转后的二叉树的根节点public TreeNode invertTree(TreeNode root) {if(root == null) return null;// 利用函数定义,先翻转左右子树TreeNode left = invertTree(root.left);TreeNode right = invertTree(root.right);// 然后交换左右子节点root.left = right;root.right = left;// 和定义逻辑自恰:以 root 为根的这棵二叉树已经被翻转,返回 rootreturn root;}
}

这种「分解问题」的思路,核心在于你要给递归函数一个合适的定义,然后用函数的定义来解释你的代码;如果你的逻辑成功自恰,那么说明你这个算法是正确的。

填充节点的右侧指针

116. 填充每个节点的下一个右侧节点指针

给定一个 完美二叉树 ,其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每个父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二叉树定义如下:

struct Node {int val;Node *left;Node *right;Node *next;
}

填充它的每个 next 指针,让这个指针指向其下一个右侧节点。如果找不到下一个右侧节点,则将 next 指针设置为 NULL

初始状态下,所有 next 指针都被设置为 NULL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很容易写出以下代码:

// 错误的,因为它只能把相同父节点的两个节点穿起来
class Solution {public Node connect(Node root) {traverse(root);return root;}private void traverse(Node root){if(root == null || root.left == null) return;// 把左子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右子节点root.left.next = root.right;traverse(root.left);traverse(root.right);}
}

节点 5 和节点 6 不属于同一个父节点,那么按照这段代码的逻辑,它俩就没办法被穿起来

传统的 traverse 函数是遍历二叉树的所有节点,但现在我们想遍历的其实是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空隙」

所以我们可以在二叉树的基础上进行抽象,你把图中的每一个方框看做一个节点: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一棵二叉树被抽象成了一棵三叉树,三叉树上的每个节点就是原先二叉树的两个相邻节点

现在,我们只要实现一个 traverse 函数来遍历这棵三叉树,每个「三叉树节点」需要做的事就是把自己内部的两个二叉树节点穿起来

/*
// Definition for a Node.
class Node {public int val;public Node left;public Node right;public Node next;public Node() {}public Node(int _val) {val = _val;}public Node(int _val, Node _left, Node _right, Node _next) {val = _val;left = _left;right = _right;next = _next;}
};
*/class Solution {public Node connect(Node root) {if(root == null) return null;traverse(root.left, root.right);return root;}// 三叉树遍历框架private void traverse(Node node1, Node node2){if(node1 == null || node2 == null) return;/ 前序位置 /// 将传入的两个节点穿起来node1.next = node2;// 连接相同父节点的两个子节点traverse(node1.left, node1.right);traverse(node2.left, node2.right);// 连接跨越父节点的两个子节点traverse(node1.right, node2.left);}
}

将二叉树展开为链表

114. 二叉树展开为链表

给你二叉树的根结点 root ,请你将它展开为一个单链表:

  • 展开后的单链表应该同样使用 TreeNode ,其中 right 子指针指向链表中下一个结点,而左子指针始终为 null
  • 展开后的单链表应该与二叉树 先序遍历 顺序相同。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思路

对于一个节点 x,可以执行以下流程:

1、先利用 flatten(x.left)flatten(x.right)x 的左右子树拉平。

2、将 x 的右子树接到左子树下方,然后将整个左子树作为右子树。

LeetCode算法小抄--花式遍历二叉树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public class TreeNode {*     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TreeNode() {}*     TreeNode(int val) { this.val = val; }*     TreeNode(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         this.val = val;*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
class Solution {// 定义:将以 root 为根的树拉平为链表public void flatten(TreeNode root) {// base caseif(root == null) return;// 利用定义,把左右子树拉平flatten(root.left);flatten(root.right);/ 后序遍历位置 /// 1、左右子树已经被拉平成一条链表TreeNode left = root.left;TreeNode right = root.right;// 2、将左子树作为右子树root.left = null;root.right = left;// 3、将原先的右子树接到当前右子树的末端TreeNode p = root;while(p.right != null){p = p.right;}p.right = right;}}

总结

二叉树解题的思维模式分两类:

1、是否可以通过遍历一遍二叉树得到答案?如果可以,用一个 traverse 函数配合外部变量来实现,这叫「遍历」的思维模式。

2、是否可以定义一个递归函数,通过子问题(子树)的答案推导出原问题的答案?如果可以,写出这个递归函数的定义,并充分利用这个函数的返回值,这叫「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