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分享(1):做加法易,做减法难
“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巨牛的人工智能教程,忍不住分享一下给大家。教程不仅是零基础,通俗易懂,而且非常风趣幽默,像看小说一样!觉得太牛了,所以分享给大家。点这里可以跳转到教程。”
前段时间,有关硅谷银行破产的消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这家守着全球创新之都的银行居然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实在是让人感叹不已。一提到硅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读过好几遍的《浪潮之巅》一书,本书既是一本IT知名公司的沉浮史,又是一部IT行业的发展史,更是IT从业人员了解整个行业的推荐阅读书籍之一。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又重读了这本书(第四版)。虽然自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是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依然可以用于指导各类企业的经营发展,依然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对于我来说,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由于这本书可以说是涉及到企业经营、行业规律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我的读书分享也将分几次来写。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聊一下大部分公司、产品和个人都存在的“做加法易,做减法难”的问题。
看看我们工作的单位,我们正在做的产品,以及我们正在学习的知识,基本都是在做加法。公司不停地上新项目,产品不停地加新功能,个人没完没了地学习新技术。那么,是不是多就一定好呢?在《浪潮之巅》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都曾经在“做加法”这个事情上栽了跟头、吃了大亏。当然,有些公司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的带领下,破了“做加法”的局,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更多的公司则是深陷“做加法”的陷阱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破产或被收购,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也就有了伟大的公司和平庸的公司之间的差别。
苹果公司的“加法”与“减法”
我们首先来看看最知名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由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创立于1976年,它的前10年的发展总的来说非常顺利,并且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乔布斯在1985年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在此之后,由于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统帅,苹果公司每况愈下,在不停地做加法,但是始终不得要领。据记载,在乔布斯离开之后,规模不算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项目同时在做,但基本都是虎头蛇尾、无法盈利。这种情况一度将苹果公司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今天就听不到苹果公司的名字了,也使用不到苹果公司的产品了。1997年,也许是看到没人能够将苹果公司的烂摊子收拾好,董事会又将十几年前被赶出公司的乔布斯请了回来。乔布斯果然没让大家失望,据说回到公司之后,在第一次开公司产品会议的时候,他走进会议室,看到白板上的14条产品线,拿起笔画了很多个叉叉,最后只剩下4条产品线。正是乔布斯做的这些减法,才将苹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如今,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是科技界的时尚品牌,但是它做的产品类型非常的少,两个巴掌就可以数得清。虽然产品种类不多,但是它将每一种产品都做到了极致,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也就是它的成功之处。
从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做加法相对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为此说出很多的理由,但是做减法却很困难。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好,需要专注,需要随时做减法。
摩托罗拉公司的没落
我们上面说到的苹果公司因为“做减法”而起死回生,但是不是每个公司都这么幸运,比如我们下面要说到的摩托罗拉公司。
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于1928年,它自创立之日起一直都非常注重品质,产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都非常的好。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摩托罗拉十分红火的年代。它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霸主,创造出了多项世界第一。正是有了这些成功,摩托罗拉才会越来越有自信,也就在不断地做加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成为了一个巨无霸公司,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选手”,并且自信满满地启动了铱星计划。大家不必深入了解什么是铱星计划,只需要知道铱星计划是摩托罗拉衰落的开始即可。
由于缺少一个能够驾驭摩托罗拉这样一个庞大科技帝国的领袖,缺少一个及时给摩托罗拉做减法的人,摩托罗拉在曾经领先的多个领域出现了全线溃败。在计算机处理器业务上,摩托罗拉败给了英特尔;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业务上,摩托罗拉败给了德州仪器(TI)公司;在移动通信业务上,摩托罗拉败给了诺基亚、三星等后起之秀。
最终,不断地做加法拖垮了曾经的商业帝国,摩托罗拉于2011年拆分为两个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之一(摩托罗拉移动)于2012年被Google收购,最后在2014年又被Google出售给了联想公司。至此,摩托罗拉这个曾经作为高科技代表的企业彻底地从一流公司的名单上消失了。
摩托罗拉的结局固然可悲可叹,但是它不断做加法导致公司衰落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如何做减法?
既然公司的加法做到一定程度,就必然需要及时刹下车,做下减法,那么如何做减法呢?《浪潮之巅》一书中给出了很多的案例,我总结了一下,做减法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裁减掉长期亏损、没前途、耗费资源的业务,集中精力搞好少数几项有竞争力、有长远发展或有潜力的新业务。这种做法就类似于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对公司整个产品线所做的调整,这需要领导者有远见、有能力、有魄力。这种做法的风险其实很高,因为对于快速变化的IT行业来说,今天的好业务未必在明天也是好业务,今天看似不起眼的业务未必就不是明天的好业务,而被砍掉的可能就是明天的好业务,保留下来的也许就是明天的差业务。
第二种,将不同的业务提取出来,独立运营,根据各业务的运营情况进行资源的投入,发展好的业务就追加投入,发展不好的业务就逐渐减少投入。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将不同的业务划分到不同的事业部中,各自相互不影响,根据后面的实际情况决定哪些业务重点发展,哪些业务可以放弃或出售。Google就采用了这种做法,它在2015年10月将自己的名字修改为Alphabet(字母表),而Google成为了这家新公司下面的一家子公司,其他独立的业务也成为了一个个的子公司。Alphabet公司的具体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相比上面提到的第一种做法要保险一些,至少可以让市场来证明哪些业务好、哪些业务差,而不是靠少数人的经验或智慧。
结束语
大多数公司都是从小公司一步步做起来的,几乎每天都在做加法。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还是一味地做加法,那么必然会滋生大企业病,导致自己的竞争力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调整,适时地做些减法,这样才能让公司的整体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做加法易,做减法难。至于如何做减法,每个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而主要的方法就是两个:一是裁剪相关业务,二是让不同业务独立发展。
公司尚且需要做减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一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对于知识,对于技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做加法,什么都学,而是要做减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某几个自己擅长的方面,将自己的技能打磨精深。只要我们能够在少数几个方面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其实也就不枉此生了。